欢迎光临广东PG电子·(中国)官方网站有限公司官网!
全国咨询热线:400-123-4567
当前位置: PG电子·(中国)官方网站 > 服务项目 > 别墅洋房保洁

最顾家恋家的人为什么是福建人?

时间:2024-08-14 15:02:48 作者:小编 点击:

  “今寄家戅箸第进佛银贰拾元,到可查收示明。兹在垊经已面嘱戅箸为咱另倩一本梨园,以敬阴光,可在旧厝,弗以在于新厝为是。”

  信件由华侨颜良瞒写就,信中他向妻子蔡氏交待了建新厝事宜,叮嘱她要花钱请一场梨园戏演出,并随信附上二十银元。

  一直以来,要想知道福建人过得好不好,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看他们在老家有没有盖新房,以及新房盖了多少层。遇到许久没见的熟人,北京人的起手式是“吃了吗?”浙江人的口头禅是“最近生意怎么样?”而福建人寒暄的方式,是问“在老家盖房子了吗?”

  究其原因,福建人讲究“输人不输阵”。“阵”指的是“团队”,在外打拼,自己输可以,但不能让家族和家乡丢面子。提起福建人,很多人的印象停留在能赚钱、会赚钱上,但事实上,赚钱对于福建人来说远非最重要的事情。

  对于一般人来说,比起做生意要承担的盈利压力,找个班上属于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。但福建人却不这么想,对于他们来说,上班只能称之为一种体验,做生意才是人生的尽头。可以说,经商的基因已经写进了每个福建人的DNA里,是千百年来不变的“祖宗之法”。

  打开福建地形图,你就能直观地了解原因何在。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,向来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说法。唐宋之后,随着经济重心和人口南移,福建人地矛盾越发突出,于是福建人只好沿着季风的方向,下海经商以求生路。在闽南话里,这叫做“过番”。

  “‘闽’字被福建人理解为‘门里虫’,意思是只待在家里会变成一条虫,必须背井离乡,才能出人头地。”

  背井离乡的福建人携带着中国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,从泉州、漳州、厦门等港口出发,到达东南亚、印度、阿拉伯等地,并交换回香料、珠宝、药材等商品。等待季风返航的过程中,福建人不得不寓居异国他乡,有的甚至久居数年,在当地娶妻生子,成为最早的一批华侨。接下来的几百年间,成千上万的福建人前仆后继,跟随先辈的路径,到南洋谋生活。

  背井离乡的福建人,首先明白的道理便是敢打敢拼。即便福建不同地方的人做起生意来各有特点,比如闽南人粗犷豪放,闽东人则更为内敛笃定等,但坚信“爱拼才会赢”,却是所有福建人的底色。不夸张地说,在福建,叶启田就是天王巨星,没有一个人不会唱上一句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”。

  “福建人可以一个人开公司,一个人做老板,做跟单员,做财务,甚至送货员。而且玩归玩,拼归拼,他可以这个点跟你喝酒,下个点在公司上班。”

  所以有人说,凡是有海水的地方,就有福建人打拼的身影。闯海移民并非中国独有,但相比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航海冒险,福建人选择下海,更多是因为身后有家。他们的家庭观念,就像一根情感的纽带,连接着在海外打拼的个体和远在大陆的家庭。

  而维系着福建华侨和侨眷情感线的,莫过于一封封家书。这样的家书被称为“侨批”,“批”在闽南话中即“信”的意思。一封侨批背后就是一个家庭,记录着福建华侨外出打拼与精神归乡的故事。

  麻将胡了最新官方版下载

  1882年1月10日,华侨叶和仁从马来亚寄了一封侨批回乡,信内表达了不能奉养亲人的愧疚。“本月初接得阿坤兄带来书一封……读至亲病复发,儿不禁心动,自念不孝之罪重矣。及至调治略愈,方得稍宽。现儿既远出在外,徒劳无益,万望吾亲宽心自解,勿以儿念念在心也。”

  更多的侨批,诉说着海外游子对于家乡与亲人的无尽思念。“谁怜海外飘零客,未卜何时解愁眉”,这是独处异乡的孤寂之苦;“要迎头赶上,勿落人之后”,这是对于后辈的教导和期望 “自别之后,转眼数秋,云山阻隔,诸事不能如意,每思怀念君”,则诉尽对妻子的相思之情……

  侨批的另一特点是“银信合一”,在对亲人的问候中,福建人往往还会附上一点银钱,依靠职业“水客”将赚到的钱带回家乡,以赡养家人、扶济亲友。“艰难受苦袂出运,是咱命歹袂青春。未知即去远甲近,何时回归咱家门。”正如这首《过番歌》所唱的,无论身处多远的异国他乡,福建人的归属永远在故乡。

  这不仅是因为家是福建人的来路,也是他们永恒的退路。“无论在外打拼有多么狼狈,你永远不用担心被家里人视作累赘,相反的,他们会带着你一起发财。”

  也许是因为有家这一条退路,福建人做生意尤其崇尚“三分本事七分胆”,他们一旦认准“掘金”的目标,就绝不会轻易放弃,“赚一块钱再借一块钱投进去,直到把生意做成。”

  有人说,放眼中国的商帮,福建人搞钱可以称得上是最“狠”的。对他们来说,做生意不只是靠拼,还需要赌。企业家圈内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是,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的办公室挂着“赌性更坚强”的字,当被问到为何悬挂此话时,这位福建籍香港首富回答:“拼是体力活,赌才是脑力活。”

  无论是拼还是赌,为了生存和家庭,是福建人好做生意的原因。但他们奋斗的动力,又远不止于此。搞钱血脉觉醒的他们并非掉进钱眼里,事实上,他们拼命搞钱时又很自洽,主打一个万事不强求,饮一杯清茗观自在。

  有福建学者形容闽商有四张“面孔”,分别是海商、侨商、族商和儒商。“如果说海商和侨商更多是福建老板身上的地域标签,那么族商和儒商讲的就是他们的人生追求。”

  福建人的宗族意识强烈,或许没有哪个地方比福建人更在意光宗耀祖这件事。年轻时有多讲究出去闯荡,年老了就有多讲究落叶归根。同时,出门在外做生意,福建人同乡同族之间会互相帮扶,所以发达后尤其在意回馈桑梓,自古以来就是如此。

  近代历史学家张星烺曾造访泉州港,发现泉州虽不复昔日的辉煌,但也不至于破败不堪。他分析道:“(泉州)今日尚能维持不致如邯郸、洛阳之凄凉者,南洋华侨不忘故乡之力也。”福建华侨发达后都有一个衣锦还乡梦,即使不成,也要汇款回老家盖房子,资助村里修祠堂,以求光宗耀祖。

  时至今日,福建人还会把在老家盖房子当作衡量成功的标准——只是盖的房子,从红砖古厝变成了欧式别墅。“不管你赚了多少钱,开多好的车,在外面有多少套房子,那都不管用,只有回到村里盖一栋洋房,人家才会觉得你是个有本事的人。”

  同时尊宗敬祖,并不代表福建人只着眼于地方,格局狭窄。福建商人虽热衷冒险,具有海洋文明气质,但同样具有不俗的儒商风范,讲究达则兼济天下。

  “福建人认为,财富来源于社会,也应该回馈于社会,所以在福建人看来,最大的炫富是捐款。”

  比如福建华侨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义举,已成不朽佳话。从接过父亲在新加坡一家小小的米店开始,陈嘉庚先后创办菠萝罐头厂,接盘橡胶园,依靠着出色的商业头脑和管理才能,一举成为东南亚橡胶产业四大开拓者之一。

  作为南洋华侨领袖,陈嘉庚亲眼目睹祖国的内忧外患,不忘探求民族自强和复兴的道路。早年间,他在家乡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校、厦门大学等学校,一生用于办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,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。抗战爆发后,他又不惜举债带头捐款,号召东南亚华侨一起参加抗战,拯救国难。

  “华侨旗帜,民族光辉”是陈嘉庚令人敬仰的一生的写照,也是许许多多福建华侨的精神追求。它不只是对一个人的评语,更是一种现象。

  网上有打工人羡慕福建人的精神状态,想求一位福建人请教一夜暴富的方法。但他们可没有做生意的秘诀,只会劝告你——“做生意就像做人一样,只有先做好自己,才有可能把生意做好。”

  细数福建人祖上的经商历史,你会发现福建人走出了一条非典型的发展道路。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,福建人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,热爱冒险但又十分精明,不会死守一种理念而不知变通。

  因此,福建人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,远不止敢打敢拼的基因。如同一代代福建华侨在南洋筚路蓝缕,发达后不忘回馈桑梓、反哺祖国的故事所反映的,与其说他们留下的是做生意的智慧,不如说是做人的道理。

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莫过于源于陈嘉庚一生崇高品格的嘉庚精神。1931年,厦门大学在建校十周年时首次使用了“嘉庚先生的精神”的概念,内涵为“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,利他而肯牺牲的精神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嘉庚精神被不断地挖掘、提炼,最终凝练为“忠、公、诚、毅、闯”五大核心特质。

  “忠”是指以国家和民族为重的爱国精神,“公”是重义轻利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,“诚”则是诚实守信、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,而刚健果毅的自强精神,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,分别对应着“毅”和“闯”的精神。

  “如果说每一个福建人都想做生意,那么每个做生意的福建人的精神icon,都是陈嘉庚先生。”

  几十年来,正是经过一代代老板和企业的传承和发扬,才使得嘉庚精神得以历久弥新,进而形成良性循环,成为越来越多福建人做生意的最大公约数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
工程案例